中冶賽迪為全球最大單體水源熱泵能源站安上智慧“大腦”
時間:2017/6/14 來源: 中冶賽迪集團
6月11日,中冶賽迪自主開發的智慧能源管控系統在重慶市江北嘴江水源能源站投用。該江水源能源站最大制冷量287MW,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單體水源熱泵能源系統。中冶賽迪抓住新一輪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技術變革趨勢,自主研發智慧能源管控技術,實現能源站取水、蓄冰、供能及生產調度全過程智慧管控,為打造以能源高效清潔利用為導向的智慧城市建設樹立了典范。
就地取材 錯峰用電 實現成本降低與能源節量
重慶素有“火爐”之稱,炎炎夏日離不開空調。江北嘴CBD商業區,匯集了重慶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平安等40多座高層超高層寫字樓,大劇院、科技館等標志性建筑及大型購物超市、商場等,被譽為重慶“陸家嘴”。在這樣一個大型商業CBD,若每一棟樓、每個辦公室都安裝電驅空調系統,不但耗電大、效率低、維護困難,而且帶來熱島效應、噪音污染等“城市病”。為了將江北嘴打造成重慶的窗口,重慶市江北嘴中央商務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斥資14億打造江水源能源站,實行冷熱源集中生產和管控,摒棄單一用電換熱的傳統方式,從嘉陵江取清潔水作為冷熱源,通過冷熱機組生產并用蓄冰方式儲存,并根據用戶需求實現冷熱能源按需供應,為江北嘴中央商務區400萬m2公共建筑供冷供熱,實現能源清潔利用。
以夏季為例,每年七、八月份,重慶市日均氣溫達到35度到40度,而江心水溫比氣溫低3~5度,水溫與氣溫之間溫差越大,制冰耗電量越低、效率越高。據統計,溫差每相差5度,能夠提高20~30%制冰量。每天早上9點到下午6點,是城市的用電高峰期,夏季電力系統超負荷運轉,容易造成斷電,給市民生活帶來不便。江水源能源站利用城市用電晝夜峰谷特征和電價政策,采取錯峰用電形式,晚上蓄冰,白天融冰,既不占用白天高峰時段的大量電力資源,又能有效調節電力負荷,節約能源生產成本,實現能源清潔利用。送冷過程中,除耗用少量電能外,不消耗其他能源,不排放污染物,相較于空調用氟制冷、用電驅動,更加綠色環保。
智慧管理優化調度能源 實現高效生產
江水源1號能源站共設8臺雙工況主機和10臺機載熱泵主機,30MW蓄冰系統,50多臺變頻水泵和110多個閥門。如此大量的設備,面對數十棟建筑和上萬用戶,需要科學合理的規劃與管控。中冶賽迪通過集成現場儀表、自動控制、能源管理、負荷預測、優化控制、視頻監控和電力監控等多個系統,構成能源站的“神經”和“大腦”,對能源系統進行智能分析和智慧調度,讓整個能源站處于最優化的運轉狀態。
周一氣溫30度,需要多少電量、多少冷氣?周二氣溫35度,需要制多少冰?明天是節假日,有多少用戶要用能?有哪些單位習慣性加班?未來一個月用戶使用冷氣總量預計是多少?面對這些問題,中冶賽迪利用神經網絡模型和優先值法,自主研發負荷預測系統,可對江北嘴區域的歷史負荷、實時氣象、空氣溫濕度、風力大小、日照輻射量等龐大數據進行分析與挖掘,合理預測冷熱能需求趨勢,從而為生產調度提供數據依據,達到“計劃有理、調度有序、使用有數、科學決策”。這樣一來,既能夠避免冷/熱能源生產過剩或不足,還能夠保障機組設備協同優化,保證資源合理配置、能源高效利用、管網平衡、經濟運行。
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結合,中冶賽迪為江水源能源站提供智能終端APP,用手機便能查看能源站的運行狀況。同時,設立于中冶賽迪研發中心的遠程監控與維護中心,可對能源站進行遠程診斷與維護,通過系統運行狀態監視,及時發現故障并響應處理,搭配技術人員的分析預警,迅速找出問題、解決問題,保證系統安全持續運行。
利用沿江水源為建筑供熱/供冷的新型能源利用方式已經在國外得到廣泛應用,我國內陸地區采用這一方式集中供能僅限于個別臨江城市。江北嘴江水源項目利用沿江優勢,充分使用清潔水源,實現高效、清潔、低耗、節能、降本,并以中冶賽迪智慧能源管控系統為核心中樞,達到生產最優、調度有序,引領著沿江區域城市建設能源利用新方向。據了解,該項目技術方案走在全國前列,并將作為示范項目在全國推廣。鑒于目前國內大部分集中空調系統采用手動/半自動運行模式,該項目智慧能源系統的投運,將對大型公共建筑集中供冷供熱系統的智慧化建設和以能源高效清潔利用為導向的智慧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