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賽迪率先突破極薄板帶關鍵生產技術瓶頸
時間:2015/3/25 來源: 中冶賽迪集團
3月20日,浙江協和首信鋼業有限公司,五機架連軋機正以每分鐘1150米的速度,馬不停蹄地生產帶寬1200mm、厚度僅0.25mm的普碳鋼板,它們將銷往全國各地。這種厚度極薄的板帶市場需求較大,但生產過程中對軋機的速度、精度要求極高,對一般冷軋廠來說,可謂燙手的山芋。現在,協和冷軋廠不再為此擔心。自從2013年采用了中冶賽迪的冷連軋二級模型,生產實現了穩定順行,最大壓下率高達90%及以上,而且板形質量比單機架軋機好了很多,不但客戶對產品更加滿意,每噸生產成本還減少了20到50元。
唐山國豐1號冷軋廠也有同樣的體會。廠里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我們從國外花高價買的冷連軋二級模型,用在機組上,時常出現斷帶率高、生產過程不穩定等問題,不敢大量出口。后來只用不到外商價格50%的錢買了中冶賽迪的二級模型。沒想到,生產更加連續穩定,技術指標還比外商的高,提升了我們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 就在前不久,冷軋廠酸軋機組生產出一批SAE1008Y產品卷(普碳鋼的一種)被打包裝箱,等待出口韓國。
經濟“新常態”下,鋼鐵行業面臨轉型壓力,積極通過技術升級改造提高產品競爭力。在冷連軋領域,高速高精度冷連軋機組的自動化控制代表著冶金行業的最高水平,冷連軋二級模型作為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對保證帶鋼質量和自動化生產具有關鍵作用。尤其是極薄帶鋼產品的生產,通過自動化控制系統與基礎自動化的充分結合,能夠減少高速生產狀態下的斷帶事故,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大大降低企業成本。
由于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復雜性,對工藝、設備、自動化等多專業協同要求高, 2011年以前,國內一直沒能攻破冷連二級模型這項關鍵技術瓶頸,引進的國外產品始終存在系統缺陷。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充分發揮50余年工程技術服務經驗及多專業協同優勢,將自主創新與產業升級需求相結合,在國內率先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冷連軋二級模型。
該連冷軋二級模型采用基于增量方式的輥縫直接設定方法、低速段軋制力不變設定策略、逆流非線性全量動態變規格策略、動態補償的相對變規格控制技術、全過程板形控制技術、可重現的模型計算數據組織,解決了極薄板產品在連續生產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帶鋼頭尾超差長、厚度波動大、“荷葉邊”缺陷、卷芯浪形缺陷等多項難題,能夠實現超大壓下薄帶鋼高速穩定生產,生產壓下率可達到90%以上。
中冶賽迪冷軋二級模型先后在武鋼漢陽冷軋廠、浙江協和冷連軋廠等多個工程中應用,成功替代唐山國酸軋聯合機組的外商模型,利用工藝模型技術為河南安陽冷軋廠解決了重大生產質量問題。經工程檢驗,該模型關鍵技術指標均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獲得2014年度全國冶金建設行業優秀計算機軟件一等獎。
記者 陶海銀/文 毛尚偉/圖
- 上一條:中冶賽迪簽訂重慶最大審圖合同
- 下一條:臺塑河靜鋼廠15萬m3焦爐煤氣柜成功浮升